您好,欢迎浏览攀枝花广电传媒网! 加入收藏 登陆 | 注册
攀枝花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
攀枝花手机台下载
“新老”话成昆,万水千山逐梦行!
时间:2022-12-26 14:07:31



一条铁路、一段历史、一次见证……


1970年7月1日,老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老成昆”串起了成都至昆明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让成昆精神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如今,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老成昆”渐渐驶离了我们的生活和视野。


“老成昆”留在了你我的心间,成为永久的回忆。它不仅仅承载了几代人的奋斗与梦想,也传唱着无数建设者的英雄赞歌


1970年,通车后的成昆铁路上,火车驶过途中,民兵站岗。(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老铁道兵



它是丰碑 更是骄傲




“老符,新成昆铁路就要全线通车了,快通知老张、老谢,我们一定要约个时间坐一趟,感受一下新成昆铁路的豪情,感受攀枝花的惊人变化,这可是我们多年来的共同愿望。”12月25日,当得知新成昆铁路全线即将开通的消息后,曾参与修建老成昆铁路的罗崇德老人激动地拨打了战友的电话。


今年78岁的罗崇德老人,家住东区南山。1966年3月,22岁的罗崇德跟随铁道兵5师24团19连来到米易垭口,开始修建成昆铁路。放下电话,罗崇德老人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出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艰辛和热血场景。


“刚到米易时,给我的感觉特别荒凉,根本没有公路,到处是山。修建铁路需要的水泥、炸药、钢轨全是靠肩扛手抬,一根钢轨10米长、680公斤重,需要8个战士抬。一天下来,双手和肩膀都没有了知觉,吃饭都拿不起筷子。”罗崇德老人回忆说:“在米易修建铁路的前2个月时间里,感觉很苦、很累。但是,作为一名铁道兵,为了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把成昆铁路修建好,在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劳作后,我和战友们越干越有劲,干起活来也越来越熟练,特别是在修建隧道的时候,根本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全靠战士们手持钢钎在岩石上凿开一个10厘米左右深的孔,然后把炸药放进去引爆,一米一米的开凿,一个连队每天三班倒,必须保证24小时能开凿2至4米深。”


罗崇德说,老成昆铁路缔造了世界为之惊叹的工程奇迹,为修建这条铁路,2100多名建设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成昆铁路平均每修建一公里铁路就有两名建设者牺牲。时光荏苒,它依旧似丰碑,屹立在心中。


铁道兵铺轨。(市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罗崇德老人,记者联系到了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另外两名铁道兵,75岁的符君明老人和77岁的张文远老人。

“作为一名铁道兵,能够修建成昆铁路,是我一辈子的骄傲。”1966年7月,18岁的符君明跟随部队来到桐子林镇。“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架设电话线,确保成昆铁路沿线各个部队之间的联系。记得那个时候是雨季,到处都是荒草,没有路,架设电话用的木桩都是4、5名战士背上山,背上还要背负50斤重的电话线和电话机等,遇上下雨,全靠四肢爬,稍不注意,就会滚落下去,甚至牺牲。”符君明老人说:“新成昆铁路通车了,我一定要带上16岁的孙女,坐上动车,让她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记住这段历史。”


“我和战友们见证了从无到有的‘老成昆’‘新成昆’,这种幸福感无法言语,它是我们的骄傲。”张文远老人说:“致敬新老成昆铁路。我当年为修建成昆铁路而当兵,19岁就到云南广通修建成昆铁路,见证了成昆铁路的修建过程。成昆铁路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但是,我们发扬三线精神,从一个无水、无电、无路的不毛之地,把成昆铁路建设起来了,让全世界都敬佩。”


三线建设者



挥之不去 难以磨灭





不少老一辈三线建设者记得,1956年开始,成昆铁路开始勘察设计,自1964年起相继开工至1970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的这段时间,深埋着那一代人的记忆,岁月的痕迹难以磨灭。


刘兴明是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少年时的他,见证了三线建设,也见证了成昆铁路建设的历史。1955年11月,刘兴明出生在米易县得石镇一个山沟沟里,当地人称之为湾滩沟的地方。少年时代,刘兴明正巧碰上成昆铁路在家乡修建,他习惯每天都到现场去观看大人们修建铁路,渐渐地,便和铁道兵成了好朋友,还不时到军营里蹭米饭和馒头吃,他亲眼见证了当地船工和铁道兵携手奋战,来往安宁河两岸运送物资的情景。


上学后,学校组织同学到铁道兵开凿的隧道里参观,刘兴明亲眼看见铁道兵在暗淡的灯光下打眼放炮。后来,在盐边县桐子林镇读书时,他见证了铁道兵移山填出一个桐子林火车站的情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修建枣子林隧道时,因为不慎打穿了地下河,铁道兵出现了伤亡,让我很害怕,也很担心。成年后,我还作为生产队的劳动力,参加了为修建铁路打石渣的劳动,为三线建设出力。”刘兴明说。


“火车一响,奔赴三线。”便是那个岁月的真实写照。


老一辈建设者修建成昆铁路的场景。(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今年72岁的方成高,1974年从四川梁平县礼让镇坐着绿皮火车来到攀枝花(当时叫渡口市),曾在攀钢石灰石矿开菲亚特大矿车,是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每当谈起成昆铁路,方成高总说:“攀枝花这座城市,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一座新兴钢铁城市,能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工作,能在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关心的地方献青春、献子孙我很自豪。”


据方成高老人回忆,1974年,他经过严格的审查和体检成为攀钢招工小组128名花名册上的一员,幸运地搭上了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末班车”。从梁平县到攀枝花,坐了汽车,又乘坐绿皮火车,走的就是“老成昆”。经过两天三夜的颠簸直达渡口四零公司19分箱(现在的攀钢石灰石矿)。


成昆线穿过凉山地区,荒凉、险峻,方成高的心中对成昆铁路的建设者肃然起敬。此时,攀枝花三线建设已经进入到中、后期,方成高错过了攀钢出铁、出钢、成昆铁路通车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没能亲眼目睹镌刻在攀枝花发展史上的精彩瞬间,但,第一次乘坐成昆铁路上的火车来到攀枝花工作,能在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献青春、献子孙,让方成高很激动。“在这里生活和奉献了一辈子,看着攀枝花的发展越来越好,我心里乐开了花,如今,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了,‘老成昆’依然是我们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方成高老人感慨道。


“新成昆”建设者



接力奋进 再续荣光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修一条铁路,造福一方百姓。”这是2017年3月,中铁四局八分公司成昆铁路米攀段铺架项目经理部办公室主任彭建文在来到米易修建新成昆铁路之初,鼓励自己的一句话。


2020年2月25日,新成昆铁路米攀段连接垭口隧道与盐边隧道的白沙沟大桥铺架场景。


今年46岁的彭建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铁二代”。其父亲彭家祥,今年75岁,参加铁路工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昆铁路。彭建文回忆说,1967年3月,父亲跟随当时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三处来到了攀枝花,参与了成昆铁路三堆子站到迆资站区间的建设,一直到1971年8月才离开攀枝花。


“当年成昆铁路所经区域因地质复杂被外国专家认为是‘筑路禁区’。父亲这辈人硬是靠着肩挑背驮,凭着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彭建文说:“如今,我有幸来到攀枝花,参加新成昆的建设,继承着父亲的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看到沿线的崇山峻岭、深涧密布、沟壑纵横,深深感受到父辈当时的艰辛。在工作期间,父亲叮嘱最多的就是注意安全,早日完工。我们继承和发扬了成昆精神,在各种先进的铺轨、架梁机械作业下,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和安全规章制度操作,科学组织施工。2020年5月26日,我们顺利开通了新成昆铁路米易到攀枝花段,圆满完成了施工修建任务,完成了父亲对我的期望,也圆了自己心中的梦。”


2020年5月16日,通过验收的米攀段丙谷特大桥。


“如今,在逐梦、圆梦的路上,在崇山峻岭之间,横卧着两条铁路,‘老成昆’和‘新成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条铁路,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交通人的使命交接和传承,五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奋进,终于触摸到了幸福果实。”彭建文说。


2017年10月18日,中铁隧道局集团参加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建设的20多名青年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50多年前,他们很多人的父亲、爷爷参与了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木拉打隧道建设,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今天他们接过前辈的旗帜,承担了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建设重任,立志使铁路早日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新成昆铁路。(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欣慰。春节将至,我向他们和向所有奋战在贫困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福。”饱含深情的祝福,承载厚望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广大新成昆铁路建设者倍感振奋。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复兴号动车,变化的是机车、是线路、是速度,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初心使命和情怀,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筑起国家的“动脉”,为民族复兴增添力量。



(攀枝花手机台)

微信图片_20200207153115.png


来源:攀枝花日报

编辑:杨正鹏

审核:李云飞

发表评论